俗話說“久病成醫(yī)”,一些在醫(yī)院臨床上治療疾病時間較長的患者,以自己在醫(yī)院看到和感受到的治療活動有些熟悉就會主觀地認為自己懂一點,加上自己的認知來判斷治療操作的做法和干預。這類患者是在醫(yī)療溝通上比其他來說是需要醫(yī)護人員多加強去解釋和矯正的。
最近,科室就遇到這樣的一個年輕的患者,住院時期有差不多兩年了,最近幾天因感染持續(xù)高燒不退。這天夜班的護士是個年輕的護士,患者本身對于自己高達38、39度的高燒毫不在意,自稱以前這樣發(fā)熱達一個月,仍安然無恙,拒絕一切治療。
年輕的護士取下高達39度的體溫計,患者已經(jīng)持續(xù)高燒幾個小時了。遵從醫(yī)囑要為患者靜脈輸液及物理降溫,多次向患者解釋仍不可配合。旁邊的病友及家屬都紛紛斥責年輕人固執(zhí),勸告他好好配合治療,最終還是無動于衷。
只見這位護士輕言細語地安慰患者的情緒,請出其他患者家屬,友好地了解這位患者拒絕治療的原因。得知患者自認為高燒熬過幾天就會自動好,此時做這些治療都是無謂的。知道這些由衷后,護士很耐心地跟患者講解其自身高燒不退的原因、病程和治療的原理效果及不配合治療的危害性,扭轉患者之前的似懂非懂的思想。最終,患者認識到自己的疾病知識缺乏,通過護士的講解,更完全地了解到自己病因,就很配合地共同完成治療操作了。
通過這些的事例,我更加了解到許多患者疾病知識缺乏而導致不愿意配合治療,最終不信任醫(yī)學治療的嚴重性。所以,作為醫(yī)護人員的我們,不能患者拒絕治療就放任他們,我們要盡責盡職,反復進行有效溝通。其實,只要我們醫(yī)護人員不斷耐心地跟病人講解、傳授,最終還是能達到圓滿的結果的。(康復醫(yī)學科
肖曉玲)
|